于广播电视大学改名的思考
作者:未知
摘要:“广播电视”对于当今的电大而言只是一种印记了,它代表的是电大的过去时,在事过境迁的形势下,再沿用此名,已名不副实。从社会偏见的根深蒂固,改名呼声的日渐高涨,其他高校的改名浪潮,与国际接轨,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大多元办学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宏观战略审视,很有必要推陈出新,使用一个更能体现电大内涵和特色的名字,比如“开放大学”等。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过时校名;社会偏见;开放大学
广播电视大学自创办至今已经历了30年风雨历程,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过无数的肯定和赞扬。然而,在首肯和夸奖的同时,也有另类声音,一些人对广播电视大学尤其是地市级电大和县级工作站颇有微词。从总体上看,电大的社会地位不够高。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广播电视大学”这个校名欠妥,从目前和未来发展作宏观战略审视,笔者建议更名。当然,广播电视大学在改名的同时,更应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之路,找准定位,凸现特色,打造品牌,提高质量,赢得声誉,加强电大系统建设,发挥遍布全国的教学网络优势,这是电大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广播电视大学更名的必要性
(一)过时校名就该更改
“广播电视大学”是在80年代初期,中国的高等教育非常落后,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而采用的校名,在经历了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的广播电视教育后,已建立了第三代远程教育模式――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教学,形成了天网地网人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广播电视”对于当今的电大而言只是一种印记了,它代表的是电大的过去时,在事过境迁的形势下,再沿用这个名字,已名不副实。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广播电视大学的名称适应了建校时的内容与形式,但发展到今天,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已经远远不是“广播电视”几个字所能涵盖的了。当今的电大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远程开放教育的成人高校,若仍在校名中标出“广播”和“电视”两种过时的、落后的远程教育媒体手段,是无法体现出学校的性质和特点的。因此,电大很有必要推陈出新,使用一个更能体现电大内涵的名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郑晓齐教授认为,一些大学的名称始于历史的某个时期,虽然它们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具有一定名气和历史积淀的学校,但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宁愿在新名下重新积累。“海淀走读大学”改为“北京城市学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因为“走读”在今天已经属于过时的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以办学特点如“钢铁”、“广播”等来命名的高校走上了改名之路。
(二)社会偏见根深蒂固
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是国家发展终身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国家承认学历。教育部强调,成人高校毕业生获得的专、本科毕业证书,与普通高校的毕业证书具有同等效力,含金量也一样。可社会对电大教育的地位、作用、质量和形象的认识存有偏见。目前,鄙薄、轻视包括电大在内的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思想依然严重存在。电大生的社会认可度比较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社会偏见使然。曾几何时,社会上把电大、职大、函大、夜大、业大等非全日制学历文凭获得者统称为“五大”毕业生,和那些全日制毕业生相比,“五大”生好像变成了“武大郎”,被社会歧视性地称为“黑五类”,在就业、评职称时也屡遭歧视。在许多招聘会上,我们不难看到赫然挂出的“五大生除外” 的招聘公告牌。一些招聘者坦陈,五大生虽也是大学生,但非“皇家正宗血统,我们统统不要”。除此以外,公务员招考也存在如此“潜规定”。虽然这类学生一个个都是凭本事吃饭,其中不乏能力很强、水平甚高者,可某些用人单位偏偏就戴着有色眼镜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他们拒之门外。
(三) 改名呼声日渐高涨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主张电大改名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很多人一听我们的校名,以为我们还在用广播和电视授课呢!名字就是一张名片,非常之重要!”“早就应该更名了。请问还有多少学生在使用广播进行本专科课程的学习?”“肯定要更名,与时俱进嘛!” “电大更名的事应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这些心声表明,电大改名已成为绝大多数电大人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
在 “2005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一些电大校长提出了电大应该改名的意见。其主要理由是:汉字的象形、寓意等文化,引导人们的思维,改之人们会更易接受;远程教育以媒体命名的时代应当过去,要以其“实质”来命名。
某校一项以 “广播电视大学要不要更名为开放大学?”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应该尽快更名为开放大学”的占81%;“没有必要更名为开放大学”的占5%;“目前不宜更名为开放大学,以后再说”的占9%;“是否更名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开放大学之‘实’”的占4%;“更名也行,不更名也行,无所谓”的占1%。调查表明,80%以上的人觉得电大应该改名。
以著名的上海电大为例,该校及教师在所有报刊或网上发文的单位署名早就去掉了“广播”二字,变成了“上海电视大学”,这一信息透露出他们既不满意于现在的“广播电视大学”之校名,又不便于完全脱胎换骨改为别的校名,只好作似是而非的处理。总之,它说明上海电大人也觉得这个校名该改了,只是不能自作主张,独自一家地完全改掉。烟台电大也是以“烟台电视大学”作为校名的。
(四)其他大学更名的启示
近些年来,高校改名浪潮可以说呈风起云涌之势。例如,2002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改名为“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然后再易其名为“上海理工大学”。校名几经更迭的还有:西安公路学院―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长安大学;淮南煤炭学校―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这些大学顺应时代潮流而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及时做出更名决定,无疑是一种明智的抉择。事实上,“面孔”每变一次,考生的报考热情就高涨一次。
类似的例子还有:1.《电大教学》更名为《远程教育杂志》。1983年创刊的《电大教学》杂志,作为一本教学辅导类刊物,它受到了教学辅导人员和学生的极大欢迎,发行量最高时曾达到十万份。随着远程教育的迅猛发展,《电大教学》这一刊名已很难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丰富内涵。1992年,《电大教学》顺应形势,改刊为教学探讨与学科研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远程教育杂志》,其社会影响力便迅速扩大。2.《中国电大教育》更名为《中国远程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创办于1981年,原名《电视大学》,1985年更名为《中国电大教育》,为适应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2000年该杂志更名为《中国远程教育》,随后,该刊被定为CSSCI检索源期刊。
从上述改名的高校和期刊中我们不难得到启示,凡不能准确反映其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的、易造成两级学院因称谓相同而导致误解的、在某些国际交流场合有可能形成“学院”比大学低一格障碍的、有损师生荣誉感的、不能顺应时代潮流而影响学校或刊物良性发展的,就应毫不犹豫地改掉。因此,笔者之所以提出“广播电视大学”改名,目的是使其校名能准确反映其教育内涵,使师生更热爱他们的学校,以促进电大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并非迎合愈刮愈猛的改名风潮。
(五)与国际接轨没有错
国际上将各种不同校名改为“开放大学”的也不乏其例。比如,英国开放大学建校初期并不叫开放大学,还有韩国开放大学也是后来改的校名。它们改名的动因是什么?偶然读到前英国首相威尔逊的新闻秘书乔?海恩斯为纪念开放大学建校30周年撰写的一篇文章《英国开放大学的创办出自于威尔逊的理念》,里面特别谈到改名是“在威尔逊的保护下成了开放大学的接生婆和监护人”的詹妮?李的决断:由于新闻界报道“坐在电视机前获得学位”,她便摒弃了空中大学的名称,将其改为开放大学。在我们今天的计算机时代,自然不再会有任何人持有这种怀疑了。如果坚持不改,外国人看了,一查字典,还以为中国还很落后呢。毕竟,一个如此落后的东西有什么继承的必要呢,而且还容易误导。
二、广播电视大学更名的主要顾虑
对于电大改名的紧迫性,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比如,“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关于电大更名问题是一个需要仔细论证的题目,不必急于讨论改名”云云。揣摩不主张急于改名的人的心态,其实是感情用事的情分多,还有得过且过之嫌。
(一)担心对不起国家领导人
广播电视大学的构想来源于英伦。十年浩劫之后的1977年10月,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希思,谈到了中国恢复教育的艰难和人才短缺的严重问题。希思因此介绍了英国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办开放大学的情况,称“联合王国开放大学已被称作是英国教育在本世纪中最重要的创举”。邓小平对这种教育方式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甚至指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要不惜重金向国外购买一颗直播卫星,以便尽早开展广播电视教育。1978年2月6日,在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上,邓小平签下了“同意”。小平同志批示创办电大是对我国教育体系调整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创办电大是小平同志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和具体实践,是一项英明的决策、伟大的创举,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捷径,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远程教育的先河。江泽民同志于1994年曾为电大题词:“办好广播电视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或许有人认为,如果电大改了名,担心对不起这两位老前辈。其实,笔者认为,担心对不起国家领导人大可不必。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他的著名“猫论”说:“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可见,小平同志是很注重效果,而不大顾及形式的,只要有利于发展就行。他还说:“有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不能停滞,停滞是没有出路的。”[3]江泽民同志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指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人的思想观念应随着时代形势的变更而发生改变,不要因循守旧,因为不进则退。与时俱进是“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的一惯作风,是电大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担心品牌效应的流失
还有人担心,如果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这个经过电大人30年努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这个在我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价值会不会丢失?倘若这种无价的无形资产随着名称的改变而丢失,其损失也将是巨大的。
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北京广播学院的知名度等品牌资产不是由中国传媒大学顺利继承了吗?就算电大的更名造成了一些无形资产的损失,但这也是改革的阵痛,过了这个阵痛,将迎来新生!改革么,肯定需要付出代价!
三、广播电视大学可更名为开放大学
在论述了广播电视大学更名的必要性并消除了所谓的顾虑之后,余下的就是等待中央电大采取具体的行动了。地方电大为生存计,要求改名的愿望很迫切,有的学校干脆早早地与其他高校合并了。希望中央电大能积极采纳省级、地市级电大以及县级工作站的意见,认识到改名对于系统办学的重要性,并不怕麻烦,进行调研论证,可在网上设立关于电大改名的师生问卷调查栏目,也可通过纸质方式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北京广播学院就曾以校长的名义向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发函200封征求意见,更名事宜得到了绝大多数人士的支持。在该校教代会上,学校更名议案以97%的赞成票获得通过。在调研论证之后,再向教育部呈送请示,争取尽快更名,早日实现“名正言顺”的愿望。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某某开放大学”或“某某远程大学”或“某某网络大学”作为新校名,至于谁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还可经过反复斟酌、比较。理由是,将原有的“广播电视”,改为流行的“开放”或“网络”或“远程”,能更好地彰显电大的办学特色,而办学特色是提高电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源泉;电大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主力军,发展电大、提升电大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开放大学”等校名是目前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校友、兄弟院校、媒体等)都能认可的,而且,经过了10年的开放教育试点与发展,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2006年,“‘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通过了教育部总结性评估,这标志着全国电大系统的远程开放教育已由项目试点转入了常态发展阶段。”[4]已基本具备了将“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开放大学”的条件;“开放大学”等校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新旧校名之间的传承关系,为学校今后发展留下较为广阔的空间。采用“开放大学”等校名的好处有:第一,名字简单,却很响亮,容易理解,便于识记,也能够彰显特色,更利于我们从特色出发,丰富内涵,打造品牌。第二,国外有很多同类院校也使用“开放大学”的名称,所以使用“开放大学”的名称更利于我们同国际接轨,便于国际交流。第三,“开放大学”与我们正在开办的“开放教育”一脉相承,如果更名,过渡会很自然。第四,这个名字本身与技术无关,不会在技术升级时使我们面临再次更名的尴尬。
总之,我们的思想一定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乘势而上,运行最高效的办学网络,尽快实现广播电视大学的重塑自我。倘若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那就不能前进。如果我们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体现信息化时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则学校的更名将有利于摆脱媒体手段先进或落后的追问,有利于适应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电大多元办学模式,有利于招生,有利于与世界接轨,有利于学校树立新形象,有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目标的早日实现。